天津大学刘庆岭教授课题组 ACS Catalysis:用于氨氧化反应的双位点串联催化剂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acs catalysis中文名 天津大学刘庆岭教授课题组 ACS Catalysis:用于氨氧化反应的双位点串联催化剂设计

天津大学刘庆岭教授课题组 ACS Catalysis:用于氨氧化反应的双位点串联催化剂设计

#天津大学刘庆岭教授课题组 ACS Catalysis:用于氨氧化反应的双位点串联催化剂设计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导语:

近日,天津大学刘庆岭教授团队在ACS Catalysis上发表了题为“Elimination of NH3 by Interfacial Charge Transfer over the Ag/CeSnOx Tandem Catalyst”(DOI: 10.1021/acscatal.2c05226)的最新研究成果,报道了一种具有双活性中心的Ag/CeSnOx串联催化剂。其中CeSnOx载体作为还原位点,Ag作为氧化为点,将氧化位点上的NH3过度氧化与载体上的NOx还原相结合,实现了出色的 NH3-SCO催化性能。该工作为设计和构建具有双活性位点的串联催化剂以提高NH3氧化反应活性和N2选择性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。

成果:

NH3-SCR 是一种在柴油机后处理系统中高效去除NOx的有效方法,但也导致未反应的NH3排放到大气中,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。在NH3-SCR催化剂后面加一层NH3-SCO催化剂是去除柴油机尾气中过量NH3最有效的方法。然而,现有的氨氧化催化剂的温度窗口过窄,尤其是不能同时实现低温高活性和宽温度窗口范围内的高N2选择性,因此难以适用于柴油车尾气的温度变化。

为了适应柴油车尾气的宽温度窗口变化,达到低温高活性和高N2选择性的要求,我们选择Ag作为氨氧化活性组分,可以实现氨氧化反应的低温高活性。但是,其在高温时会生成大量NOx,为了进一步解决高温N2选择性低的问题,考虑制造出还原位点以实现NOx的高效还原,即将NH3→N2过程转化为NH3→NOx→N2的串联过程。因此,我们选择具有良好NOx还原性能的CeSnOx作为载体,在其上负载Ag作为氧化位点,以实现NH3→NOx→N2的串联过程。

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CeSnOx载体,通过浸渍法负载了贵金属Ag。 XRD精修、TEM、XPS和XAES等表征确定了Ag 以 AgO 的形式存在,TEM图还显示了AgO与CeSnOx载体之间形成了明显的界面。 天津大学刘庆岭教授课题组 ACS Catalysis:用于氨氧化反应的双位点串联催化剂设计

(来源:ACS Catalysis)

原位红外实验中,在CeSnOx载体上通入NO气体,可以观察到吸附的NO-物种;在预吸附NH3的1.75Ag/CeSnOx催化剂上通入O2,也观察到了相同的特征峰。这说明NH3在 AgO NPs 上氧化产生 NOx,NOx扩散到 CeSnOx载体上形成 NO-物种,随后被CeSnOx载体上吸附的NH3还原。

 天津大学刘庆岭教授课题组 ACS Catalysis:用于氨氧化反应的双位点串联催化剂设计

(来源:ACS Catalysis)

 DFT计算表明气态NH3在氧化和还原位点上吸附能相近,这是实现串联反应的先决条件。随后,通过差分电荷密度和Bader电荷计算研究了Sn掺杂对催化剂电荷密度的影响,电子从载体转移到AgO,这促进了AgO的氧化活性和载体的还原性能,同时改善了NH3氧化速率和NOx还原速率之间的平衡,这对于提高N2选择性至关重要。

 天津大学刘庆岭教授课题组 ACS Catalysis:用于氨氧化反应的双位点串联催化剂设计

(来源:ACS Catalysis)

基于上述催化性质、原位DRIFTS和DFT计算,提出了一种涉及AgO和CeSnOx双活性位点串联策略的“i-SCR”机制,由以下四条主要路径组成。

(1) 气态NH3的吸附:气态NH3均匀地吸附在AgO和CeSnOx上。

(2) AgO上NH3的过度氧化:吸附在Ag位点上的NH3被过度氧化,产生NOx。

(3) AgO上的NOx还原:在200°C以下,NH3的氧化较慢,吸附在Ag位点上的未氧化的NH3将NOx还原。

(4) CeSnOx载体上的NOx还原:在200°C以上时,Ag位点上生成的NOx扩散到CeSnOx载体上,被吸附的NH3或NH4+还原。

 天津大学刘庆岭教授课题组 ACS Catalysis:用于氨氧化反应的双位点串联催化剂设计

(来源:ACS Catalysis)

通讯作者简介:

刘庆岭,天津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,天津大学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,原环境学院副院长,天津市室内空气环境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,天津大学“北洋学者”,天津市“131人才计划”,是科技部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首席科学家”,主要从事环境工程环境功能材料大气污染控制与防治等领域的工作。主持科技部973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,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工作。在国际知名杂志ACS Catal.、Appl. Catal., B、Environ. Sci. Technol.、J. Mater. Chem. A、Chem. Commun.、ChemSusChem、Chem. Mater.、Langmuir、Energy Environ. Sci.等发表论文100余篇,致力于我国大气污染控制领域新型催化剂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。

刘彩霞,天津大学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曾获“河北省科技英才“双百双千”工程-创新英才“称号,做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级基金项目3项(重点研发专项青年项目、面上、青年),河北省重点研发专项1项,横向合作项目2项,并参与多项国家级项目。2020年,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。发表论文30余篇,包括ACS Catalysis、Environmental Science & Technology、Green Chemistry、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、Catalysis Today等多篇国际知名期刊,论文总引用率共计386次,单篇论文引用率达187次,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。另外,研究成果申请专利10余项。协办国际会议1次,发表国际会议论文10余篇。

课题组网站:http://catalysis.tju.edu.cn。

 天津大学刘庆岭教授课题组 ACS Catalysis:用于氨氧化反应的双位点串联催化剂设计

关于人物与科研

今天,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,中国迎来“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”。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。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,化学领域国际合作加强,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,国内涌现出众多优秀课题组。为此,ChemBeanGo化学及生物知识与经验共享平台采取1+X报道机制,携手ChemBeanGo APP、ChemBeanGo官博、CBG资讯公众号等平台推出“人物与科研”栏目,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,关注研究、倾听故事、记录风采、发掘精神。欢迎来稿,详情请联系C菌微信号:chembeango101。 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